发布时间:2025-08-12 12:24:48
最近更新:2025-08-12 12:24:48
发布来源:微析技术研究院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阅读参考。如需专业数据知识指导,请联系微析在线工程师。
相关服务热线: 156-0036-6678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附着力是涂层、镀层等功能层与基材间结合强度的核心指标,直接关系到产品的使用寿命、防腐性能及外观稳定性。在三方检测场景中,由于需为客户提供中立、可溯源的评估结果,检测机构需基于不同基材(金属、塑料、木材)、涂层类型(油漆、粉末、薄膜)及测试需求(定性筛查、定量测量),选择标准化的附着力检测方法。本文将系统介绍三方检测中最常用的7种附着力检测方法,涵盖其适用场景、操作要点及结果判定逻辑,为检测从业者及客户提供方法选择的参考。
划格法:硬质涂层与基材的定性快速评估
划格法是三方检测中应用最广泛的定性附着力检测方法,对应标准为ISO 2409-2007(国际)及GB/T 9286-1998(国内)。该方法适用于硬质涂层(如金属表面的油漆、粉末涂层)与硬质基材(钢铁、铝合金、ABS塑料)的组合,尤其适合批量产品的快速筛查。
操作时,检测人员会根据涂层厚度选择划格器的格子大小:涂层厚度≤60μm时用1mm×1mm方格,60-120μm时用2mm×2mm方格。用划格器或美工刀垂直划透涂层至基材,形成清晰的方格阵列;随后用软毛刷沿对角线方向刷两次清除碎屑,再将符合标准的胶带(如3M 600)平整贴于方格上,用手指按压10秒确保贴合,最后以180度角快速撕离胶带。
结果判定采用0-5级评分体系:0级表示无任何涂层脱落,5级表示方格内涂层完全脱落。三方检测机构会严格控制操作一致性——比如划格力度需均匀、胶带粘性需符合标准、撕离速度需控制在1秒内,避免人为误差影响结果。
划圈法:传统金属基材涂层的经典检测
划圈法是针对金属基材涂层的传统附着力检测方法,对应标准为GB/T 1720-1979(89),主要适用于钢铁、锌合金等金属表面的涂膜(如汽车零部件、五金制品的防护涂层)。
操作核心是使用划圈附着力试验仪:将试样固定在试验台上,调整带刃口的转盘,使刃口刚好接触涂层表面;随后转动转盘,刃口会在涂层上划出螺旋形轨迹(每圈间距1mm),从中心向外延伸。划完后用放大镜观察螺旋轨迹内的涂层脱落情况。
结果分为1-7级,1级为最佳(无脱落),7级最差(完全脱落)。需注意的是,试验仪的刃口需保持锋利——若刃口磨损,会导致划痕不清晰,影响结果判断;此外,试样固定需牢固,避免转动时移位。
拉开法:定量测量附着力的“金标准”
拉开法是唯一能提供定量结果的附着力检测方法,对应标准为GB/T 5210-2006(国内)及ISO 4624-2002(国际),适用于需要精确数据的场景(如重防腐涂层、工业镀层、混凝土表面涂层),基材覆盖金属、混凝土、塑料等。
操作分为“原位法”(直接在产品上测试)和“实验室法”(用标准试样):首先将钢质拉拔头用高强度胶粘剂(如环氧树脂)粘在涂层表面,待胶粘剂完全固化后,将拉拔头与拉开试验机的夹具连接,以1-5mm/min的恒定速度拉拔,直到涂层与基材分离。记录最大拉力值,用“拉力÷拉拔头面积”计算出附着力(单位:MPa)。
结果判定需关注分离位置:若分离发生在涂层与基材之间,结果有效;若发生在胶粘剂与涂层之间,说明胶粘剂强度不足,需重新试验;若发生在胶粘剂内部,则结果无效(表明胶粘剂强度低于涂层附着力)。三方检测机构会提前验证胶粘剂的强度,确保其高于待测试涂层的附着力。
胶带测试法:软质涂层与薄膜的快速筛查
胶带测试法对应标准为ASTM D3359-2017,主要适用于软质涂层(如塑料薄膜上的印刷油墨、涂层织物)与柔性基材(聚乙烯、聚丙烯薄膜、纺织品)的组合,是包装、纺织行业常用的快速检测方法。
该方法分两种操作模式:Method A为“十字划法”——用美工刀在涂层上划一个十字(深至基材);Method B为“迷你划格法”——划1mm×1mm的方格。随后将标准胶带(如3M 610)贴于划痕处,按压10秒后以45度角快速撕离,观察划痕处的涂层脱落情况。
结果采用0-5级评分或“Pass/Fail”判定(如脱落面积≤15%为Pass)。需注意的是,软质基材需固定在硬纸板上,避免拉伸变形;胶带的粘性需符合标准——粘性过强会导致误判,过弱则无法检测出真实附着力。
冲击试验法:评估涂层耐机械冲击的附着力
冲击试验法对应标准为GB/T 1732-1993,适用于需要评估涂层在机械冲击下附着力的场景(如汽车车身涂层、家电外壳、金属容器),核心是模拟产品在使用中受到的碰撞、冲击。
操作时,将试样固定在试验台上(涂层面朝上),调整冲击试验机的重锤(通常1kg或2kg)至规定高度(如50cm-100cm),让重锤自由落下冲击试样。冲击后用放大镜观察冲击点的涂层状态——是否有脱落、开裂。
结果以“不发生脱落/开裂的最大冲击高度”或“脱落面积评分”表示。需注意重锤下落需垂直,避免偏移;试样需固定牢固,防止冲击时移位;冲击点需选在平整部位,避免边缘或变形处影响结果。
划痕法:硬质功能涂层的耐划痕附着力检测
划痕法对应标准为ISO 1518-1992,主要适用于硬质功能涂层(如陶瓷涂层、金刚石涂层、TiN涂层)与金属基材(如刀具、模具、航空零部件)的组合,用于评估涂层在划痕作用下的附着力。
操作核心是划痕试验机:将钻石压头(维氏或洛氏)以1mm/min的速度在涂层表面划动,同时逐渐增加负荷(从0到100N)。通过声学发射传感器实时监测涂层的开裂/脱落信号,或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划痕处的状态。
结果以“临界负荷Lc”表示——即涂层开始脱落的最小负荷,Lc越大,附着力越好。需注意压头的形状、尺寸需符合标准;划痕速度和负荷增加速率需恒定;试样表面需平整,避免划痕偏移。
剥离法:柔性基材与涂层的剥离强度检测
剥离法对应标准为ASTM D1876-2015,适用于柔性基材(如塑料薄膜、铝箔、纺织品)与涂层/胶粘剂的组合(如食品包装膜的涂层、胶带的胶粘剂层),用于测量涂层从基材上剥离时的力值。
操作时,将试样裁剪成15mm宽的条带,将涂层与基材分离出约50mm的“自由端”,分别固定在拉力试验机的上下夹具上;以300mm/min的速度拉伸,直到涂层完全剥离,记录剥离过程中的平均力值,计算“剥离强度”(单位:N/15mm)。
结果判定需关注剥离位置:若分离发生在涂层与基材之间,结果有效;若发生在涂层内部,说明涂层本身强度不足;若发生在基材内部,则基材强度不符合要求。三方检测机构会严格控制试样宽度和夹具对齐度,避免扭曲影响结果。
01. 镀铝锌压型钢板检测
02. 市场上卖面包添加剂检测
03. 甲硫氨酸检测
04. 316不锈钢板材检测
05. 双波长计算检测
06. 金属铝检测
07. 金属材料疲劳检测
08. 塑料耐磨性能检测
01. 硫酸稀释器检测机构
02. 柔印油墨检测机构
03. 紫外电子效应检测机构
04. 4甲基苯甲酸检测机构
05. 邻苯甲酸乙酯检测机构
06. 糖醋里脊用料检测机构
07. sps塑料原料检测机构
09. 141原料检测机构
10. 外婆菜肉末用料检测机构
Copyright © WEIXI 北京微析技术研究院 版权所有 ICP备案:京ICP备2023021606号-1 网站地图(XML / TXT)